前言
在新疆哈密市三道岭矿区,这里运行着国内最后的蒸汽机车。
三道岭这个名字,在国内外火车迷群体中,是圣地一样的存在。
冬季,从全国各地乃至日本、欧美的火车迷,都涌向这个平日里宁静的矿区小镇。
蒸汽机车,作为铁路机车最早的发展类别,在铁路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的铁路运输自清朝末年的上海淞沪铁路开始,直到今天,建设成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铁路网,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
1949年时,中国有产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的198种型号合计4069台的蒸汽机车。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曾是全球最后一个制造大型蒸汽机车的国家。
50年代 - 80年代末,解放型、建设型、前进型、人民型、胜利型、上游型、跃进型等型蒸汽机车生产了数千台,奔驰在中国广袤大地的铁路上。
随着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发展,蒸汽机车逐渐停产并离开了干线铁路。
1995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铁道部共同组建的内蒙古地方铁路公司正式改组为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公司,同年,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通辽市的集通线正式运营。
集通公司成立后从全国各地收购了120台蒸汽机车,修修补补后让这些本已退役的机车在集通线上继续发光发热。
集通线使用蒸汽机车时,是全世界最后一条使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动力的干线铁路,2005年12月8日,最后一班蒸汽机车开出后,该线正式改用柴油机车,标志着中国干线铁路使用蒸汽机车的时代就此终结。
2005年集通线正式结束使用蒸汽机车前,日本NHK电视台曾制作专题纪录片《魅力的中国铁道风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体验一下蒸汽机车的魅力。
非干线运营的蒸汽机车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渐走向落幕。
甘肃省白银矿区上游型停止运行、天津市天重果园仓库上游型动力改造、内蒙古集通铁路蒸汽机车节停办,内蒙古牙克石五九煤矿和辽宁调兵山市铁法矿区虽然保存了几台上游型,但出来工作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了。调兵山的上游型已经只在蒸汽机车节才出来跑一跑了。
三道岭矿区露天煤矿逐渐枯竭,国内外媒体开始报道关于三道岭矿区蒸汽机车即将退役的消息。
为了亲眼看一看还在铁轨上奔驰的蒸汽机车,三道岭成了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
2018年年底,终于成行。
建设型蒸汽机车
建设型蒸汽机车是1956年大连机车厂在解放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而来的,随后由大同机车厂、大连机车厂、南京戚墅堰机车厂、北京二七机车厂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主型机车,至1965年停产。
1980年,大同机车厂恢复建设型的生产,在1986年对其进行了改进,俗称建设B型
三道岭使用的蒸汽机车就是建设B型蒸汽机车。
三道岭
三道岭距离哈密市约80公里,交通便捷,相比从兰州睡一夜卧铺,这点时间显得十分短暂。
虽然在路上没有多长时间,反而是等待大巴车出发等待了很久。
大巴是三道岭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不仅有到哈密方向的客车,到乌鲁木齐方向的班车也有,可能是年底的缘故,发车数量变的少了很多,而且三道岭人的腰包逐渐充实,不少人还是开上了私家车。
三道岭是一个远离城市,多民族共存的煤炭矿区。小镇虽然不大,店铺数量也不多,但满足日常生活已经绰绰有余了,邮局、银行、商超、宾馆,一应俱全。
到达三道岭时已经是下午,连续找了好几家旅店和宾馆,都已没有空房。
其中一家宾馆的前台大姐说,刚被几个外国人预订走了10间客房。最后还好找到了有一间空房的店,放下行李,匆匆吃了一口饭,赶紧去矿上看看。
1959年,国家先后从东北、内蒙古等地给三道岭矿区调拨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各个省区的青年人开拔至此,带来了内地的技术和内地的文化。
走在街头,听到的都是内地口音,东北版普通话很多。在宾馆办理入住手续时,跟前台阿姨和保安大叔交谈,得知他们两位一位祖籍重庆,一位祖籍吉林。
沿着镇上公路走上一段,就到了下矿的地方,看到矿边就有人在拍照,看面相可能是日本友人。
等待了几个小时,一列拉满煤炭的机车开了过来。

拍完这一张,天色不早了,回去吃饭休息。
第二天早6点30分,天还很黑,背上相机和三脚架,带上手电筒,独自走上公路,去东剥离站拍摄。
每天早8点30分和晚8点30分,在矿区干活的蒸汽机车会回到东剥离站,司机、司炉将在这个时间换班。
走到东剥离站时,已经快8点半了,天刚刚开始变亮,站内有一台机车正在休息。

拍摄这三张时,遇到了另外一波来拍摄的日本车迷。
天渐渐亮起,来拍摄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车迷放无人机拍摄。


司机司炉交接完之后,对机车走行部进行了检查,随后机车退到水鹤下准备上水,即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趁着机车上水,再拍几张。

机车上完水,准备离开东剥离站了,大D也离开这里,徒步向八二站走去。
走到下坑的地方,看到了已经开采了多年的老矿坑,拍下一张。

快走到八二站,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驶出,抓拍一张。

继续往里走,走到正在开采的矿坑附近,看到因煤碳层自燃所冒出的烟雾。空气中弥漫着硫的味道。

由于三道岭煤矿是露天开采,再加上煤炭含硫量较高,发生煤炭自燃是很常见的事情,在三道岭煤矿鼎盛开采的年代,三道岭煤矿配置有一支灭火队,以消除安全隐患和防止生产事故。
听到好像有车来,回头一看,一列空车正在回来,等待了一下,拍到了两车交汇的画面。



拍摄完已经是中午了,看来今天运气一般,赶上运输任务比较少的一天了。
煤矿中午有休息时间,走回镇上吃饭,回到住处休息,相机电池也都没电了,手机拍几张。
身处矿坑之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深刻体验到了人类的渺小。
下面这张图是在铁路所在的蒸汽机车作业面向公路方向看,远处的电线杆是公路所在层面。

爬出矿坑向坑内看,这里距离公路还有一个小坡。

第二天,由于这一天下午就要返回哈密,所以出门的时间更早一点,趁着走之前再多看几眼。
还没等下坑,看到一列空车开往东剥离站,心想这次应该车多一点了。
走到地方,特别多的游客前来拍摄,还遇到了一个北京口音的大叔,从北京远赴三道岭。







拍完,时间正好,该走了。
早上就是顺着戈壁滩样子的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来的。


走到一半,从东剥离站出发回采煤场的车从身边呼啸而过,顾不上坑了,跳过去先拍了。

后记
爬出矿坑,又回望了八二站几眼,心中默念的就是赶紧开出一列,还能再看一眼。
然而事与愿违,回去整理好行李,踏上前往哈密的旅程。
在三道岭,人和煤矿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如今煤炭行业寒冬还在持续,三道岭两座矿坑逐渐枯竭,究竟还能开采多久,尚未可知。
如果能够开采到2019年年底、2020年开年,那么还是要找机会再去一次。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远赴千里只为看一眼这些老古董。
铁路作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也深远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铁路在中国一直都是长距离出行的选择,公众对于铁路的关注度也比较低,自然难以形成铁路文化。
在邻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出现的铁路与火车深刻的影响了日本国民,战后日本国民经常需要乘坐火车来通勤,都市圈的诞生让更多的人过上了工作和居住并不在同一个城市的生活,火车就成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铁路贴近生活让日本诞生了独特的铁道文化。
蒸汽机车作为工业遗产,是值得记录的,作为火车迷就更要去看了。
希望三道岭的老建设们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和归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