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游记 #4 兰州·甘肃省博物馆篇·下

金城一日游 2019.01.20 · 旅行

前言

书接上回,看完了特展,上楼去看这次行程当中最期待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说到博物馆,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国博、鄂博、陕博这种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高大上”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作为一家非中央地方共建的博物馆,在参观之后,真心觉得甘肃省博物馆算得上是一个被公众轻视的博物馆。

就大D自己个人而言,十分推荐未来有计划去兰州的小伙伴,去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一下,十分值得。

由于这次时间比较紧,只认真参观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只是一走一过看了一下。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从展厅入口就能感觉到“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地位。

▲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展厅入口

甘肃省名字来源于古时的甘州与肃州,这两个地区都位于河西走廊。

甘州是今天的张掖市,肃州是今天的酒泉市。

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丝绸之路文明展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丝绸之路的前奏、开拓、繁荣、绵延四个单元,以丝绸之路发展史为脉络,主要展示自青铜时代起至宋元时期甘肃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演变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展览汇集了甘肃省博物馆以及甘肃省28个地县博物馆近50年来的考古发现,囊括了彩陶、青铜、玉石、金银器、木简、木器、丝织品、唐三彩、泥塑、壁画、瓷器等420余件历史文物精品。

因此可以说,“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是甘肃省博物馆里最精彩的一个展览。

▲ 彩陶权杖头(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 - 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使用石器以及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还进行渔猎。

仰韶文化与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三星堆文化同样存在太阳崇拜。

▲ 权杖头(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 - 公元前1400年。

四坝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属器物。

▲ 青玉钺(齐家文化)

戉,大斧也 —— 《说文解字》

玉钺是从石斧、石钺发展而来,但已经失去了早期石斧类的生产工具功能,演变成武器与权力威严的象征物。

玉钺是上古时期十分重要的礼仪用玉。

▲ 瓦垄纹绿玉琮(齐家文化)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是古代用于祭祀神袛的礼器。

国博展出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玉琮之王之称,去国博参观的小伙伴可以仔细看看。

▲ 组图 红陶刻画纹鸟形器(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年 - 公元前1600年。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复杂的烧窑技术。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三狗纽盖彩陶方鼎(四坝文化)

三狗纽盖彩陶方鼎上的狗形雕塑,是国内文物中最早的狗形象之一。

▲ 竹节状铜针筒(沙井文化)
▲ 鹿形铜饰(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春秋)
▲ 镂孔鞘青铜短剑(西周)
▲ 马络头饰(西周)
▲ 团花纹铜尊(战国)
▲ 鸱鸟形金饰片(春秋)
▲ 铜奔马(东汉)

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逸足奔腾状。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摄飞鹰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的对侧步的特征,使凉州骏马遨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铜奔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因此被列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奔马驰誉世界,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 医药木简(东汉)
▲ 猪形玉握(东汉)
▲ “烤肉煮肉”壁画砖(魏晋)
▲ 大云寺五重舍利鎏金铜匣(唐延载元年)

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五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

铜匣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两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赦令将从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手中得到的14粒舍利送入泾州大兴国寺地宫供养。

武则天时期,伪造载有女人当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经》,并“赦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使僧人升高座讲解”。在这一背景下,泾州在隋大兴国寺遗址上建造泾州大云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

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请人精心打制金棺、银椁、铜匣,以玻璃瓶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宫,建塔立寺。

这套舍利容器,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 玻璃莲花托盏(元) 漳县出土

自元代,传统陈设品和仿古玻璃器的数量开始增多,为明清之际陈设实用玻璃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件托盏出土于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第二十号墓,托与盏各一件。

盏由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底为假圆足,底心微内凹,以尖锐的莲瓣尖组成口,整个器形仿佛一座正在盛开的莲花。

托的内圈为八边形,斜内凹,口沿稍扬起,作八瓣莲花状,瓣尖亦尖锐,平底,颜色比盏略浅。

此套托、盏以模铸法成型,但其体内均有大量气泡。

尖锐的瓣尖成为其造型上区别于后代的一大特点,器型较大,制作精巧,色彩艳丽,不愧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 正德款嵌红铜阿文铜香炉(明)

该铜炉呈金黄色,底有四半圆足。象鼻形耳,腹上下各一道弦纹,炉腹两面嵌赤铜阿拉伯文,炉底有两方铭款,一方为“大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另一方为“臣马大臣”。

是明武宗赏赐给当时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长老的。

▲ 兽首螭纹玉带钩(元)
▲ 耀州窑青瓷盘(宋)

甘肃省博物馆篇的游记就到这,下一篇就是这一次旅途的重头戏,三道岭。

本文被贴上了: , , , 标签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