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怎么出去拍照,只好连发几篇老文除草凑数。
一日无事,看地图寻找拍摄点时,五号线西北桥站附近一大片红顶建筑引起了大D的注意。
便计划有空去一次看看,遂有本文。
过去
府河,似一条柔锦,自都江堰市崇义镇检江分流而来,绕成都北门而过,从西北桥往左拐了个弯,直奔合江亭而去。
过去的西北桥一带远离成都市中心,处在营门口公社的田地环抱之中。府河以西是中铁二局、中铁二院职工的生活区,由于始建在当时西北郊的农田当中,被人们习惯称为“铁路新村”,府河以东则是成都木综厂的厂区及生活区。
铁路新村这块地方,是1953年时划给中铁二局、中铁二院修建职工宿舍的,建成后,是红灰色调的苏式建筑,在50年代,这种红砖红瓦,二至四层的住宅楼,无论放在那里,都是很洋气的存在。
那个年代,正是修建成渝铁路等多条西南重要干线的时代,自火车北站(成都站)建成,成渝铁路通车,包含国铁成都局公司、中铁二局、中铁二院等铁路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几十万人在城北安家,铸就了城北的“铁半城”。
可以说,成都西门、北门片区的发展,跟铁路系统是分不开的。
现在
物换星移,随着历史的车轮,这里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走向了如今的破败。
走进铁路新村,迎面而来的这些充满年代感的旧楼,勾起的,不只是经历过国营厂时代的中年人童年时的回忆,也让年轻人切身感受到了从书本上、长辈口中得来的时代记忆。


看窗子里还挂着不锈钢厨具、餐具,可见还有人居住在这一栋楼里。
随便在院子里走走,满地泥泞、杂物成山、垃圾成堆,四处喷涂张贴的“危房”字样格外刺眼,无时不刻不提醒你,曾经的繁荣现已不复存在。


墙脚堆放的垃圾与杂物,似乎是对墙上“幸福是金”四个大字的讽刺。


楼内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四家共用一个卫生间,而这些平房,只能临时搭建灶台,上厕所只能去外面的公厕了。
2020年8月中旬的连续大暴雨,更是沉重的打击了这些老房子。
墙壁上张贴的公告,就是提醒防水抗汛的通知。


道路泥泞,疏于维护,共享单车就那么倒在路中,无人理睬。



房檐已经破损,很多木板已经脱落。


现在还住在这里的,除了不愿搬离或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搬离的老人,剩下的人群中,有相当大比例是条件拮据的外来务工人员。


无需抬头,四处张望就可以看见各种线缆东拉西扯,不少还挂着正在晾晒的被服。


左侧这家“彭记兔火锅串串香”已经在这里开了26年,多少吃货特意来这边打卡。
相传最红火时,院坝里坐满60桌。
未来
如今,西门、北门片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让铁路新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曾经人人羡慕的“新村”,如今成了破旧不堪的“旧村”。

这些“三供一业”改造的水管看上去还很新,看来铁路新村短期时间内没有其他的改造计划。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也是如此。
众多国企从诞生起,就接管了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堂、澡堂、医院、幼儿园、学校,这些生活配套,都存在在家属区周围。
今天成都地铁5号线西北桥站B口的位置,就是早先铁路新村供应站的位置。

一街之隔的高楼大厦,原来也是中铁二局所属区域的通锦路片区,现在已经修建成了中铁鹭岛艺术城(该项目还是北改的明星项目),另外还有马家花园宾馆改造项目也距此不远。
同样的“铁半城”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饱含一代代人回忆的铁路新村,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了……
结语
1952年9月,新中国成立尚不满3年,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沈阳市投资1200万,在铁西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工人村”。
5年之后,三期工程全部完工,由143栋楼组成的5个建筑群,使铁西工人村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人聚居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铁西工人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全国住宅区的样板。
在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很不充分、很不健全的几十年中,国企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再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组织机构和设施,承担了员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责。
在这种制度下,员工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均由企业承担,很多企业还要对员工子女的入学、就业负责,使得每一个国企都形成了一个小社会。
客观的讲,国企办社会是自然选择和战略选择的结果。
最近几年,国企剥离“办社会”进程加速,但又有很多的私企开始建立幼儿园、医院、学院,企业办社会有“回潮”的现象。
企业办社会的回潮,部分国企办社会长期无法剥离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区域内社会系统缺失、社会服务等相对不足,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下期再见。